getImage

  圖片來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 

佃中圖書館館藏書籍

作者: 簡媜、楊茂秀等∕故事.黃照美∕主廚.石憶∕整理

出版社:印刻

分類號:855

作者號:8841

書本簡介:

「吃朋友」──多麼特別的一個詞語,到底是喜歡吃的朋友?還是與朋友共伙?或者其他的意涵?這是一本關於飲食、關於朋友、關於生活的書。誠如作者簡媜女士在序中所言: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食物版《史記》,勝敗興衰、愛恨情仇,必呼應其童年成長與深刻的人生體驗。」所以在她的策畫之下,邀請了諸位好友,舉行八場盛宴,分享了八個不同的人生故事:有堅毅母親形象的林菊妹、終身投入教育的趙國瑞、如流星短暫卻耀眼的黃恆正、快樂流浪的苦兒楊茂秀、為理想奔走異鄉的黃淵泉、不懼身體缺陷勇於尋夢的李惠綿、歷經幾段艱辛人生旅程的簡媜、因母親而能高飛的魏可風。黃照美老師的食譜,簡媜的文字,共同交織著八段人生旅程。

 

書摘:

  1. 他們像是被母愛的恩澤浸潤過的葉子,今晚相聚、拼圖,呈現母親這棵大樹的形貌,也道出母樹所經驗的晴空麗日,以及侵襲她一生的暴風雨。(P.29)
  2. 像菊妹這樣單槍匹馬為生活奮鬥又不放棄閱讀實在太稀少,她的好學精神影響至深。(P.41)
  3. 她被柴米油鹽逼到絕境,卻不認輸,那襲華麗的香雲紗旗袍早已脫下,告別了浪漫唯美的少女菊妹。(P.43)
  4. 微苦的茶葉,入口軟綿,一滑進喉嚨,甘味如湧泉汩汩而出,轉眼間一盤費時個把鐘頭烹調的芥菜已盤底朝天,被撤進廚房。(P.61)
  5. 食物是第一手資料,足以逆溯筋骨血肉,解讀一個人的童年。(P.124)
  6. 多漫長的一段路!橡皮筋豎琴的童年走過了,吹薩克斯風的少年走過了,流浪的吉他終於抵達港灣。因為心中有夢,因為對夢想付出行動,淵泉的人生跑道得以從一成不變的鏗鏘鋼鐵聲變成千變萬化、剛柔並濟的和諧弦音。(P.155)
  7. 他總是樂觀、執著、熱情,勇於追夢,勤於圓夢:五十五歲考上博士班,拿到博士已跨過六十了。(P.155)
  8. 不要懷疑,無須試探;朋友是那樣一種容器,能承載你的全部歡笑、也能收納你人生的傷痛、夢想能去到的,最遠的地方。(P.176)
  9. 出身寒戶無須萎志,出身豪門無須得意,那只是標示人生課堂從哪一科開始學起而已,在那裡開始並不會在那裡結束。生命充滿奇遇,撐住了,一葉扁舟也會抵達風平浪靜、草長蔭濃的的岸。(P.195)
  10. 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食物,但每個身體對食物的需求卻不盡相同,「沒有哪種食物是絕對的好或不好,都有它的作用。」食物之於人的關係,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似如斯,都有在彼此生命中發揮關鍵起式的「魔術時刻」。(p.199)

 

心得分享:

書中的八段人生故事,在各自的時空展演,我喜歡〈追夢的吉他〉這則故事。文中主角黃淵泉從小雖展露音樂天分,卻礙於環境而選擇一般工作,三十五歲擁有了鐵工廠,卻還是毅然決然離開故鄉,前往西班牙求學。這是何等的勇氣啊!要放下已有的成就,去追尋未知的前途;忍住與家人兩地相思的情緒,在異地孤獨地追尋夢想;而〈一生情債〉中的林菊妹的境遇令人不捨,其堅毅的精神又令人佩服。

 「文學書寫人生,而人生百味雜陳。」(葉思芬,2004)生活的記憶往往在味蕾之中被挑起,在我生命中那挑動過往記憶的味道又是什麼?

 來自於大家庭的我,記憶以來,母親就是忙碌的代名詞,身為長媳,家中大小事都落到了她的肩上。

農曆三月三日是祭祖的大日子,一大早,母親與嬸嬸就會到菜市場採買各種食材及麵皮,忙碌地炒著各種備料,準備包潤餅,好讓父親及叔叔們可以帶著前往祖墳掃墓。屬於八字輕的我經常被長輩叮嚀千萬不要去掃墓(曾經因掃墓回來就莫名生病了),所以只能望著潤餅,垂涎欲滴,母親似乎也察覺到我愛吃潤餅,總是在準備好掃墓所需之外,多包了幾卷給我。

母親的潤餅,餡料飽滿,高麗菜是現炒放冷,所以特別脆甜;豆干是加了醬油炒過的,濃郁的香味是潤餅美味之所出;蛋要煎得黃黃焦焦的,切成細絲;那精瘦略肥的豬肉啊,是潤餅中不能缺少的食材;還有皇帝豆,與高麗菜香相和;最重要的,就是灑在那餡料上的花生粉,我愛極了那甜而不膩的味道。

每次,母親包潤餅時,我總是在旁邊幫忙,我會幫忙將餅皮撕開,鋪上兩層,灑上花生粉,然後開始放入各種配料。當然,這是自肥的時候,我會把自己想吃的那一捲包特別多的餡料,而有時則是邊包邊用手捏起豆干往嘴裡放,新鮮的,還是最好吃哪!每當大人掃墓回來,我們的午餐就是潤餅捲。潤餅捲擱置了一段時間就容易出水,於是,母親總會在平底鍋上稍稍煎過,煎過之後的潤餅可是另一番風味,餅皮由鬆軟變酥脆,餡料因微煎而略溫,口感變得紮實,唯一不變的還是那豆干與花生的香味。

父親與祖父相繼過世後,叔叔們也一一搬離老家;我們姊妹四人,分別至外地求學、工作,有了自己的家庭,老家只剩母親一人居住了。每年的三日節,母親仍舊準備潤餅與素果,祭拜先祖,然而不再自己包了,而是買現成的。回家探望母親時,有時會聽著她碎念著:「現在的潤餅真是難吃,買回家放到中午就臭酸了。」偶爾母親心血來潮,準備潤餅大餐,而我就是最佳食客了,直徑八公分大小的潤餅,可以一次嗑完兩個呢!

結婚後搬到安南區居住,婆家祭祖的日子是清明。一大早我會去菜市場排隊,等候買潤餅。市場人多,往往得等上一個小時才能買到所需的潤餅捲。祭祖完畢,婆婆會拿幾個潤餅讓我帶回,由於先生不喜這類食物,所以由我解決。幾年以來,買過幾家潤餅,卻總是不對味。有些商家,包著白蘿蔔;有些店家,餡料中竟有油麵條;有些則是包著奇怪的菜,花生粉總是少得可憐,完整的潤餅瘦瘦癟癟的,咬起來毫無滋味,不由得懷念起母親自製的潤餅捲。

我常想,我的好胃口是母親賜給我的吧!母親是傳統的婦女,結婚後就沒有繼續工作,而是照顧著長輩與我們。曾聽母親說,她其實是嫁到夫家之後才開始學做菜的。除了潤餅,母親的拿手菜其實很多,而且都非常美味。當然,我也會向母親討教廚藝,只可惜名師未能出高徒,我煮的菜就是少了一味,所以每當回到娘家,品嘗到母親的料理時,總是覺得飯菜特別可口,忍不住多吃了幾碗啊!

母親因為年事已高,身體不若以往硬朗,可是她仍舊喜歡下廚,總會對我說:「外面的食物不好,自己煮的比較健康。」也因此,我總是有著撒嬌的機會,總是能享受母親那人間美味的料理啊!

後記:讀完了《吃朋友》一書,突然好想吃潤餅。雖然台南有幾家有名的春捲店,卻是不合我胃口,唯有附近夜市的小攤販,他的潤餅,似乎比較貼近我那熟悉的美味,所以,今日晚餐──潤餅兩捲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佃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